盘阳会议:红旗渠建设史上的“遵义会议”

时间: 2024-07-14 来源: 国家档案局      [打印] [字体: ]

  档小河:回首远眺,七十五载,让我们溯水行舟,游历壮美河山。这里大河奔流,嵩岳巍峨,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这里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思想源远流长,姓氏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这里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河南,通过档案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原大地的璀璨文化。

  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是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旧址所在地。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盘阳会议”。会议及时调整了整体工程部署和战略布局,统一了思想,并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从此,这三个字逐渐响彻大江南北。盘阳会议是红旗渠总干渠开凿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战略性会议,被称为红旗渠建设史上的“遵义会议”。

  1960年2月11日,农历元宵节,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这是施工初期人们的乐观设想。由于对困难估计不充分、准备工作不到位,仅仅干了20天,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遭到质疑。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和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技术员吴祖太等人花了3天时间实地走访,察看工程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发现了“四个跟不上”(即“领导指挥跟不上、技术指导跟不上、物资供应跟不上、后方支援跟不上”)带来的乱象。

  时任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走在队伍最前者)带领大家奔赴工地林州市档案馆藏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实事求是面对一切,有错就改。

  1960年3月6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在盘阳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部分)。林州市档案馆藏

  在随即召开的盘阳会议中,杨贵作了《要多快好省地完成引漳入林任务》的报告。其中指出:“目前摆在引彰入林领导同志和群众面前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以毛泽东思想为统帅,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

  引彰入林工程启动之初,林县县委“大干快上”的思维,虽然反映了群众盼水的焦急心情,但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家热情很高,劲头很大,都计划及早通水,这是很动人的。但现在是全线开工,战线拉得太长,不便于领导,容易影响工程的速度和质量。”以杨贵为代表的工程领导者们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客观分析面临的问题,果断作出战略决策的重大调整,“根据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教导,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方法,把水渠分成两期工程来进行”。这是一改全线出击的做法,代之以收拢五指、攥紧拳头,集中领导、劳力、物资、技术四方面力量打“歼灭战”,同时确立“分段施工,以水促渠”的策略思路。

  杨贵在报告中还提出“要迅速完成建渠任务,有几个工作必须搞好”:一是“自力更生、勤俭建渠”;二是“迅速做好定线工作”;三是“要积极提高劳动效率”;四是“搞好工地和当地群众的安全工作”;五是“全党动员,做好物资供应工作”;六是“加强建渠领导,健全责任制”;七是“做好政治思想和工地群众与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其中,第七条更是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工作。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工程领导者们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表示高举红旗前进,不把漳河水引来绝不收兵的决心。“红旗”象征着革命和胜利,既表明了林县县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继续前进的坚强决心,也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工程建设者们“在建渠中,一切都要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人力、技术、物力、财力,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来解决,决不浪费一分钱、一分民力,靠人民群众的双手,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来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实践证明,盘阳会议作出的新战略决策,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成为修渠过程中一次重要转折,为红旗渠成功建成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