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津夜渡
茅津夜渡
茅津渡又称陕津渡、会兴渡,自古以来就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夜幕下,船夫驾着小舟,喊着激越的号子,在波涛汹涌、水急浪高的黄河上颠簸,冒险刺激,摄人心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摇曳闪动,构成了一幅催人奋进、富有诗意的图画。曾任灵宝知县的郝蟑在《黄河晚渡》一诗中写道:“洪波浩淼自西来,晋豫平分两岸开。一苇才冲烟霭去,片帆又载明月来。”如此景象,“茅津夜渡”怎能不成为古陕州八景之一呢?
数千年来的茅津渡口,船来船往,大浪淘尽了人间无数悲欢离合。春秋时,秦晋崤陵大战,秦师落败后三年,秦穆公为报仇雪耻,亲率大军攻陷晋国。还师途中,秦穆公就是从茅津渡渡过黄河到崤陵“封尸”,发出了著名的“秦誓”。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汉献帝被董卓部下挟持,狼狈东奔,逃到陕州,董卓部下李傕劝汉献帝同众公卿由此渡河。河边船少人多,士卒纷争,李傕以戈击打,惨状目不忍睹。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平息叛乱,借回兵马三千余众,也是由此进入中原。
1947年9月,随着隆隆的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陈谢兵团奉命突破黄河,挺进豫西。当时连降大雨,9月22日晚8时,突击队的将士们在百姓的支持下冒着狂风暴雨,冲破惊涛骇浪,迅速登上黄河南岸,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多年、且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拉开了解放豫西的序幕。
三十八军军长孔从周曾在诗中描述到:“勒马中条山,目睹黄河涛。敌人畏天险,我渡如鸿毛。”
诗人刘浏在诗中的记述更为详尽:“夜色中,茅津口,芦苇射出百只舟。老渔夫,站船头,目光射雾霭,银须飘胸口。大部队,紧随后,钢枪握在手,个个雄赳赳!如疾风,出谷;似闪电,穿渡头!转瞬攀山顶,振臂高声吼!战鼓、号角、闪电雷鸣,欢呼、歌喉,和着黄河的涛声,汇成一片洪流。天亮了,朝霞放异彩,晨曦照九州。陕州城,古渡口,千座山,万条沟,层层黄河浪,棵棵松杨柳,一起跳起狂欢舞,一起摇动欢迎手……”这恐怕是历经数千年风霜雪雨的“茅津夜渡”最富激情的时刻吧!
60年代,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黄河船夫打破了“自古黄河不夜渡”的规矩,冒着生命危险,浪遏飞舟,传送药品,为抢救亲人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高尚风格的颂歌。
旧社会的茅津渡口,是一个悲惨凄凉的充满血泪和仇恨的渡口。
那些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夫,头裹一块方汗巾,腰系一条遮羞布,赤裸着上身,日夜与黄河的浪涛作生死搏斗。黄河的惊涛骇浪,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夫的生命。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千年古渡青春焕发,一艘艘轮渡、货船往来穿梭,汽笛声声,热闹非凡,两岸店铺林立,达到了鼎盛时期。1993年12月,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真可谓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茅津渡口千年的繁华景象已变成过眼烟云,古往今来的兴衰只在人们的谈笑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