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落照

时间: 2021-04-25 来源: 接收征集科      [打印] [字体: ]

  金沙落照

  早年,在陕州古城北的黄河岸边,河水由城西的太阳渡弯转而来,由此弯转出一片平展辽阔的地带。这里浓阴茂密,繁花似锦,风景优美,故有“万锦滩”之名。清代诗人韩性善曾在诗中写道:“洪流一曲绕孤城,傍岸春花似锦明。万紫千红看不厌,天孙几度织才成。”对其景色作了高度概括和如实描写。放眼望去,黄河岸边杨柳婆娑,绿草如茵,湛湛蓝天,依依长川;向西眺望,水天相接,茫茫无垠,奔腾的黄河水急湍而来,绕古城滚滚东去。黄河对岸,峰峦朦胧,云雾缭绕。夕阳西下时,霞光四射在黄河水上泛出万道金光,熠熠生辉,河滩上的金沙在阳光照射下,像万颗金星在闪烁,整个滩岸被镀上一层灿然夺目的光辉。远远望去,亦缎、亦锦、亦金、亦银,多彩变化,奇异非凡。日落夕照,虽是白日的余辉,仍然红艳壮美,光焰欲喷,把天地万物点染,在它的映照下,山的豪迈,水的灵秀,更为美丽壮观。这一景观被誉为“金沙落照”,成了古陕州八大景之一。

  清代诗人张鹫曾赋诗曰:“夕阳欲下暮烟飘,徙依高台兴复绕。过客纷纷归渡口,行云冉冉过山腰。洪涛掩映光逾媚,绿树苍茫影渐遥。长啸晚风心自远,荷竿束担任渔樵。”此诗非常逼真地描绘出这一奇妙景象。

  南宋将领李彦仙,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任当朝硖石尉,率部抗金,并一举收复陕州。他多次大败金贼,后遭金军围攻,李率众与敌拼杀,身重数箭,为保忠节,誓死不降,出北门,踏万锦滩,遂投河壮烈而去。明初,万锦滩建起一座供奉彦仙的“大王庙”,过往船工客商顶礼膜拜,祈求其保佑平安,香火日盛。此处又开辟了一个新码头,货栈、店铺、楼阁、庙宇绵延数里,几乎同太阳渡连接起来。太阳渡、万锦滩、茅津渡并列为陕州的水旱码头,成为晋、秦、豫、甘四省的商贸交易、商品集散地,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桀骜不驯的黄河曾给两岸人民带来许多灾难。《宋书·五行志》载:“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因黄河暴涨,太阳桥被水冲毁。”该桥从竣工到冲毁历时346年,从此两岸隔河相望,咫尺天涯。最厉害的一次洪水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有民谣云:“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将此繁华景象、宜人景色毁于一旦,给人们留下的是凄凉伤感的记忆。以后虽又陆续建起三条小街,正当日趋繁华时,又逢抗日战争爆发,山西被日寇侵占,国民党军队在河边布防时,又把街坊全部拆除,这里又成了一片荒滩,在河风中发出凄凉的哀号……

  1960年,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太阳渡、万锦滩成了历史的遗迹,“金沙落照”的景观也难以再现,而黄河水清的千古奇观却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变为现实。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蓄水时节,这里成了碧水连天、一望无际的大湖泊,沿河垂柳,孤悬河心,树干尽没。你若在此荡舟,船行柳梢,犹如江南水乡。秋冬时节,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白天鹅翱翔在蓝天碧水之间,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灵秀的丹青画卷。7月至10月,库区放水,黄河岸边留下一片浩瀚空旷的滩涂,万亩沃野翠绿欲滴,一派田园风光。古城以更加宜人的景色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