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秋霁

时间: 2021-05-14 来源: 接收征集科      [打印] [字体: ]

  远古时代,由于三门山挡住了滚滚黄流,在此形成一片汪洋,洪水经常淹没两岸房舍,使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大禹率众治水,挥舞神斧,将山劈开,湖水顺着三门一泻东流,在此形成三门峡谷。此处狂涛轰鸣,巨浪翻卷,水花飞溅,两岸悬崖陡壁,气势险峻。秋雨过后,山崖苍翠,满树红叶艳若桃花。正如魏野在诗中描绘:“野色青黄禾半熟,云容黑白雨初收。依依末巷闻村笛,隐隐长河认客舟。正是诗家好风景,懒随前辈却悲愁。”正是此诗,使“洪岩秋霁”成为古陕州八景之一。

  洪岩上有两条黄河古栈道,据现存最早的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重修栈道后的石刻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唐代以前,许多地方为保证长安都城及西北戍边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运送大批粮食,这就是著名的“黄河漕运”。今三门峡谷是必经之地。历代每逢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在洪岩上凿修栈道。在修栈道时,头顶上有老鹰盘旋,脚底下有黄河咆哮,一不小心,掉进河里连尸体也找不着。船夫们在栈道上面拉纤上行更为艰难,“春刮骨头秋剥肉,烈日当头背流油。身背纤绳手扒沙,千里滩河步步愁”,便是对他们凄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传春秋战国时,三门峡附近两岸的庄田农舍被洪水淹没,百姓只得离乡逃生。一天,老子骑着青牛踏水而来,看到此情,决定在洪岩上修一座桥,使大家过河逃生。造桥必须使用仙法,还得炼好仙丹。于是,他便在沿岸寻找炼丹的地方,最后选定张公岛上一个形状似香炉的岩石,石上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很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有一天,老君正在炼丹炉边炼仙丹,忽见两岸山在摇,地在动,洪岩即将倒下,如果这样,百姓所修栈道将前功尽弃,崖下村庄会被压毁,百姓要遭大难。老君急从炼丹炉里取出一块烧红的炭扔向崖顶,一团红红的火球顺着洪岩滚了下来, 滚过的地方岩石变黑,草木烧焦,黑油油的像在火里炼过一样,山崖就变得结实了,从此再没有发生过山摇地动之感,《神火炼山》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老君的炼丹炉是否真炼出了仙丹,不得而知,但由此而引出《老子炼丹》、《老子造桥》、《老君削石》等流传甚广的故事,为此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至今这里还流传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谣。

  而今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建成,或乘船浏览,或坐车观看,都能目睹“洪岩秋霁”这一景观。而洪岩上的人工栈道已成为研究我国东西交通和黄河漕运史的珍贵文物,它记载着华夏民族的祖先自强不息,为开创人类文明所走过的艰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