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战陕州的名将-韩钧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中,韩钧的一生短暂而不平凡。他历经法庭、监狱和战场的考验,表现了坚定干练、机敏果敢、对党的事业忠心赤胆的品质。然而,他却英年早逝,时年只有37岁。
韩钧是新安县人,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曾两次转战陕州,为三门峡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辟豫西历尽艰辛
1944年5月,豫西沦陷。日军在陕灵边界构筑了大批碉堡、炮楼等工事,建立了许多据点,戒备森严。陕州以东广大地区日、伪、顽各种势力互相争夺,抢劫掳掠,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土地荒芜,难民盖地,生灵涂炭,冤魂遍野。为钳制日寇西进,解救苦难的豫西人民,中共中央决定开辟河南(豫西)工作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并于7月25日发布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就在这时,开辟豫西的历史重担压在了韩钧等同志的肩膀上。
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刘子久、韩钧带领开辟豫西的干部大队先行出发,为大部队打前站。出发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亲切接见了刘子久和韩钧,与他们促膝相谈,请他们吃了便饭,并叮嘱他们,开辟豫西,工作很艰巨。要有迎战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准备吃苦,准备牺牲”,“要发扬松树和柳树的风格,扎根于群众之中。”毛主席还特意问韩钧:“你看过《红楼梦》没有?你喜欢哪个人物?”接着毛主席说:“刘姥姥这个人很有一套,她群众关系很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谁都欢迎她。你们要学习刘姥姥,到了豫西一定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的亲切谈话,为刘子久和韩钧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毛主席接见之后,韩钧同刘子久带领干部队从延安出发,一路上历尽艰辛,于12月24日渡过黄河,到达河南新安县(时属陕州辖区),与先期到达的太岳军区十八团、五十九团胜利会师。阔别了12年的家乡,由于连年兵灾匪祸,老百姓陷人苦难的深渊。群众见到部队犹如惊弓之鸟,纷纷躲进深山。韩钧不顾旅途疲劳,亲带干部战士,到各山沟呼唤寻找,向乡亲们作宣传。群众听说韩钧回来了,奔走相告,不约而同返回家乡,迎接八路军。韩钧带队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很快安定了社会秩序,初步奠定了群众工作的基础。
1944年12月31日,韩钧与刘子久在新安县黑扒村召开了开辟豫西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韩钧介绍了豫西乡情民情,共同分析了形势,研究了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计划,提出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充分发动群众,争取、团结地方势力,重点打击土顽武装,铲除匪患,解救豫西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5年元月上旬,韩钧、贺崇升、刘聚奎等率领晋绥六支队、八路军十八团、五十九团,从新安向陕州进军,追歼伪顽武装,各股匪伪武装纷纷逃窜。河北民军和张二少的土顽武装近千人窜集在陕县宫前、头峪一带。韩钧、刘聚奎率部紧追不舍,在陕县宫前乡将敌包围,歼敌700余人,俘敌陕副司令、参谋长、大队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从此,豫西局面被打开,豫西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和巩固下来了。宫前战斗之后,韩钧、刘聚奎向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2月,豫西二地委、二分区在渑池西村宣告成立,韩钧任河南区党委委员、豫西二分区司令员。二分区辖区大部分县即三门峡市现辖区,韩钧就是三门峡人民政权有史以来的第一任军区司令员。
平叛振军威
1945年5月,在共产党、八路军开辟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内,民主建政、建立农会、合理负担、参军参战,各项生产和社会改革热气腾腾,一派生机。正当群众运动高潮迭起之时,在二分区的渑池陕县宜阳等县相继发生了武装叛乱事件,这就是震惊中原的“豫西事变”。
“豫西事变”的发生,主要是我们收编的一些抗日武装的头目本质是反动的,他们看到八路军开辟新区,英勇善战,群众拥护,害怕自身被消灭,才被迫接受改编而暂时隐身;当八路军开赴洛南新区剿匪,陕、渑兵力空虚时,他们便以为时机已到,立刻向人民政权进行反扑。同时,也由于二地委书记刘聚奎的思想麻痹,丧失警惕,对以韩钧为代表的正确意见不接受,以致酿成了二分区几个县收编武装的联合叛乱,许多优秀的老红军、老八路军干部被杀害。当此紧急关头,韩钧忍悲含泪,果敢行动,亲任平叛总指挥,迅速从洛宁、宜阳调回十八团和五十九团,从新安调回分区特务团,集中兵力,立即进行平叛战斗。韩钧满怀激情,动员战士奋勇杀敌,为死难的战友报仇雪恨。全体将士满腔怒火,奔赴疆场,接连在洛宁刀环寨、渑池李庄寨向叛敌猛攻,给人以致命打击,惊慌失措的敌人四处逃窜。6月上旬,叛匪秦生富部和逃散之敌又敛集于陕县观音堂。五十九团和分区特务团按照韩钧的部署将敌包围,以一部正面攻击,另一部埋伏在观音堂后沟两侧。战斗开始,闻风丧胆的敌人拥向后沟,企图逃脱,正中我军埋伏,愤怒的八路军战士用机枪、步枪、手榴弹同时开火,猛烈射击,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死尸成堆,沟内的河水变成了血水。观音堂之战,我军歼敌1000余人,叛匪被彻底消灭,平叛战斗取得了最终胜利。
在韩钧亲自指挥下的平叛战斗,三战三捷,使八路军声威大振,豫西二分区抗日局面重新打开,各级抗日政府和抗日武装活跃在全区各地,大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豫西事变”是发生在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一次重大事件。为了使全体干部战士从事变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增强应变能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韩钧亲自主持下,集中二分区地县、区三级干部千余人,在济源县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思想整训。在整训中,韩钧着重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既对刘聚奎的错误提出严肃、中肯的批评,又耐心帮助刘聚奎下台阶,教育干部战士正确对待,不要揪住不放。同时,韩钧严于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公开在追悼大会上挥泪作检讨。他说:“我在山西决死队与阎锡山斗争没有吃过亏,在与日伪军战斗中没有吃过亏,结果在家乡门口,在父老乡亲面前失去了革命警惕性,致使发生了‘豫西事变’,吃了大亏,牺牲了许多好同志,单是红军长征干部就有30多人。这些同志是经过战火考验的好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不是死在敌人的刺刀下,而是死在我们领导人思想麻痹和政策失误的情况下,实在令人痛心,悲伤呵!这是一次血的教训……”韩钧以深厚的阶级感情,讲着讲着,声泪俱下,嚎啕痛哭。全体干部战士被韩钧的真情所感动,有的泣不成声,有的悲愤交加,当即庄严宣誓: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苦练杀敌本领,为死难的战友报仇。在韩钧的带动下,追悼会变成了誓师会,阶级感情的交融,使干部战士产生了共鸣。这次会议的深远影响,使参加会议的豫西干部至今仍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