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
地处豫西边陲的三门峡地区,北濒黄河,南依伏牛山,东临洛阳,西接潼关,古往今来,就是一块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这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太岳、太行解放区和豫西连成一片,遏制了日军西进,成为八路军对日军发起反攻的前沿基地之一,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贯彻执行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这一正确方针的决策人,就有邓小平同志。
当八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时,邓小平就说:“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到处碰壁的一年。”他指出:“日本在对华战争上,表现非常焦急,要想乘机南进,非迅速解决中日战争不可。”果然日本侵略者不断变幻手法,不止军事进攻,还搞政治诱降,又搬出汪精卫来玩弄,其结果均告失败。邓小平给它下的结论是:“……日寇的泥脚已更深地陷入中国的深渊,而无力自拔了”“日本帝国主义虽然已经更加苍老了,虽然他还能在生死线上多挣扎几天,无疑地,它是更加接近死亡了。”这是邓小平当时给日本侵略者绘制的一幅绝妙画像。
但是,侵略者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1944年5月,侵华日军为了挽救其失败命运,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了河南战役。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蒋鼎文、胡宗南、汤恩伯部共有40多万人,比进攻河南的日军多好几倍。在日军的进攻面前毫不抵抗,不战而溃,短短一月,使豫西 38座县城沦于敌手。苦难的豫西人民惨遭日军的烧杀抢掠,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7月中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通知太行七分区司令员皮定钧、五分区政委徐子荣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接受任务。皮定钧、徐子荣立即策马前往。当日到达总部驻地--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接见并向他们下达任务的首长就是时任八路军前方总部负责人、北方局书记、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
见到皮、徐,邓小平开门见山:“根据毛主席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学说和‘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为了解放我豫西苦难同胞,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粉碎日寇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计划,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党中央决定,从太行区抽调部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你们的具体任务,是立即着手组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做好进军的一切准备工作,担负起开辟豫西的先遣任务。”
下达了进军任务,邓小平并没有松一口气,紧接着说:“目前,日军已进至豫西陕州地区,是否继续西进,还不清楚。我军挺进豫西后,就可以牵制敌人。同时,创建起豫西抗日根据地,也可以使我们八路军和中原新四军携手作战,沟通华北老根据地和鄂豫边根据地的联系,为大反攻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必须坚决、彻底完成这个光荣任务。”
皮定钧、徐子荣不约而同回答:“没有。”
“好,那就回去准备。”说着,邓小平同他们一一握手。送走了皮定钧、徐子荣,邓小平指示太行区党委、军区克服“反封锁”“反扫荡”的困难,抽调最优秀的指战员和最好的武器,挑选阶级觉悟高、身强力壮的战士到豫西去。另外还要成立一个豫西工作队,负责豫西的政权建设。接到邓小平的指示,太行区在物资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把历年积蓄的银元全部拨给豫西先遣队,作为开辟豫西的经费,以减轻豫西人民的负担。太行根据地的人民节衣缩食,为南下豫西的同志每人制做一套灰布军装。所有这一切,都体现着邓小平同志和根据地人民对豫西人民的关怀和深情。
几天以后,邓小平又发电报,让豫西抗日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专程前往汇报南下豫西的工作准备和渡河准备情况。郭林祥飞马来到八路军前方总部,刚下马就被邓政委迎进屋里。
身体消瘦而精神饱满的邓小平政委十分仔细地听完郭林祥的汇报后,示意郭林祥和他一起走到军用地图前,具体研究了渡河方案,确定了渡河地点。然后转过身来,和郭林祥面对面坐下,对他说:“河南过去是汤恩伯、胡宗南的部队。今年四五月间,日军10余万人发动了一次河南战役,国民党的40万大军不战而溃,37天丢掉38座县城。他们的部队一部分逃进深山去了,一部分被老百姓缴了械,豫西现在的情况非常混乱。”
邓小平停了一下,站起身来,在屋里走动了几步,加重语气说:“你们过了黄河怎样站住脚?靠什么开辟根据地呢?光靠打仗是不行的。国民党40万大军全线崩溃,你们只有两个小团,1000多人,怎么打?你们必须依靠党的政策,用党的政策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才能站稳脚跟,开辟工作……仗也是要打的,但一定要打得巧。仗不在大,打则必胜。豫西民性强悍,很讲义气,不打一点该打的仗,群众也是瞧不起的。只要你们坚定地执行党的政策,坚定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打一点胜仗,人民群众就会信任,就一定能扩大武装,建立政权,开辟根据地。”
夜风送来了一阵阵凉爽,时候不早了。小平同志想了想又说:“同中央、北方局、总部的联系,除了靠电台,没有别的办法。斗争是非常艰苦复杂的,你们又很年轻,不够老练。要互相尊重,加强团结,发挥集体智慧。”
谈话快结束了,他们又提到部队的军需供应和装备。邓小平立即把总部副参谋长杨立三叫来,当面嘱他尽快解决。分手时,小平同志对杨立三说:“给他好好找个睡觉的地方。”由于夜已深了,杨立三和郭林祥就通腿睡在一张床上。他们睡下后,看见邓小平屋里那盏灯又亮了很久很久。
在邓小平同郭林祥谈话之后,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李达也找来了南下豫西的主力团(三十五团)团长王诚汉同他详谈了南下豫西的形势和任务,并再三叮嘱他:“到豫西后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困难,要做好应付各种困难的准备。”
在邓小平等同志的亲自关怀和具体部署下,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很快组成,并作好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物资准备。1944年9月5日,在林县郭家园召开了支队成立和进军豫西誓师大会。次日凌晨整装出发。豫西支队大队人马突然行动秘密绕道山西阳城,一天行军180里路程,赶到黄河岸边,同时支队派出侦察人员对河防敌情和偷渡地段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待大军赶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即趁着夜幕,以偷渡加强攻的办法,迅速突破河防,渡过黄河天险,到达新安、渑池境内,顺利踏上豫西的土地,点燃了豫西的抗日烽火。
继皮、徐支队之后,王震支队,王树声、戴季英支队,韩钧、刘聚奎支队等相继南下,进入豫西,各路抗日大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豫西人民的支援下,牢牢地牵制了日军,粉碎了敌人妄图西犯的阴谋,保卫了大西北。不到一年时间,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便走投无路,只得宣布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