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时间: 2021-08-01 来源: 保管利用科      [打印] [字体: ]

  一九二七年年底,在上海四马路书店里,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反复低声朗诵着郑板桥的一首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好像悟到什么,立即把诗抄好,匆匆走了。

  这个青年,就是共产党员许光达。他参加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战斗中负重伤,同党失去了联系。这时,他正同连党代表一同来上海寻找党组织。他回到旅馆指着这首诗,对连党代表说:“我得像竹子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既然走上了革命路,再难我也要走下去,找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组织。”

  经过不少曲折,一九二八年春,他在安徽寿县找到了党组织。可是,没多久,党的活动被敌人发觉,党员们匆匆撤离,关系又失掉了。

  一九二九年初,他到北平找党组织,找了一个多月,没有找到。钱快用完了,吃饭都感到困难。有个朋友劝他先找个事,解决生活问题。许光达摇了摇头,还是要一心找党。一天,他听说原武汉军校一个同学在唐山开滦煤矿做工。他想:工人多的地方容易找到党。于是,他借了点钱做路费,赶到开滦,但也没有找到线索。“北方找不到,去南方找。”他一点也不灰心,又克服困难,告别风沙扑面的北平,起程南下。不可动摇的信念,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一九二九年夏天,许光达在安徽芜湖找到了原寿县县委负责人,和组织接上了关系。这年七月,党组织选送他到上海专为苏区培养军事干部的训练班学习。自此,他走上了从事武装斗争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