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金兰情

时间: 2021-10-29 来源: 编研科      [打印] [字体: ]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那年,在武汉军区后勤部任职的罗梦刚,给卢氏毛河山区的老农民王国珍、屈万富发来电报,邀请他们到武汉参观游览。这一喜讯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毛河山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位将军在一九四六年中原突围时到过豫西,主力北撤后又在卢氏毛河一带打游击,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七年九月,陈谢大军解放卢氏县城,才胜利归队。在毛河坚持打游击的艰苦岁月里,为了与当地群众搞好统战关系,更好地站稳脚跟,曾与王国珍、屈万富等几个农民,按民间旧俗结拜为金兰之交,称兄道弟。革命胜利后,罗梦刚同志虽然地位高了,官职大了,但仍与这几个结拜弟兄保持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当年的中原突围部队来到豫西后,创建了豫鄂陕革命 根据地。但到第二年开春,蒋介石又调集大量兵力,对豫鄂陕进行新的围剿,妄图吃掉这支部队。我军主力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改编为野战纵队,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外线作战,以减轻根据地压力,迎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当时因情况紧急,加之山区通讯联络不便,主力撤走时,驻在双槐树的后方医院未接到通知,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个后方医院有三十多个医护人员,一百多个伤病号,还有一个警卫排,很快陷入了敌人的层层包围。在此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院长张克祥、政委陈继友,主动与正在医院疗养的罗梦刚同志商量,要求这位英勇善战、曾当过军分区参谋长的罗梦刚出来全权指挥,在与主力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保存实力,到淇河、毛河一带的深山老林里打游击。

  罗梦刚接受这一特殊任务后,立即组织全院同志安全转移。在行军途中,又收容了一些主力转移时掉队的同志,逐步集中了二百多人。为了加强领导,便于指挥,成立了豫陕工委和豫陕支队,罗梦刚亲自担任工委书记兼支队长,在毛河一带坚持战斗,建立了小型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通过访贫问苦,发现王国珍、屈万富、王天荣、叶松林等几个基本群众能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并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群众中较有威信。他们拥护共产党,靠近游击队,并帮助部队筹粮筹款,通风报信,逐步与支队建立了革命友谊。

  一天夜里,这几位群众向老罗提出,要与支队的几位领导烧香盟誓,结为金兰之好,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 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工委和支队的几个主要领导认为,烧香结拜是农村的民间旧俗,既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也包含着侠客义气,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一般不应当参与。但在目前特殊情况下,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依靠当地群众,与有威望、有代表性的人搞好统战关系。为此,研究决定,同意罗梦刚、陈继友参加这一活动。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几个事先约好的人,在一个山洞里与罗梦刚、陈继友相聚。他们按照当地习惯,挂起了关公画像,烧香磕头,饮鸡血酒盟誓,按生辰年月排为结拜弟兄。排列的顺序是:王天荣、李文俊、屈万富、王国珍、罗梦刚、叶松林、陈继友。以上各位除罗梦刚、陈继友外,全是当地农民。

  自此以后,豫陕工委和豫陕支队在当地群众的掩护和 支持下,对敌斗争搞得更好,关系更为亲密。有一次,群众反映有个联保主任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现在这个坏蛋回家给其父祝寿,藏在自己家里。支队决定突然出击,将这个坏蛋抓住作为人质,让王国珍、屈万富出面,叫他家里拿出一千斤粮食,二百块现洋,四十匹土布,将其赎回。这个联保主任是个怕死鬼,很快交齐了上述东西。然后游击队警告他以后必须改恶从善,不能与人民为敌;如胆敢报复,再拿他是问。经过这场巧妙斗争,既搞到了不少给养,又打击了反动势力,进一步增强了军民的斗争信心。

  还有一次,这些结拜弟兄又来反映,说椿树沟有个姓吕的恶霸,多年欺压群众,大家恨之如骨。今晚这个坏家伙在其姘妇家鬼混,是个捉拿的大好机会。支队当即派人前往,把此人从其姘妇被窝里拉出来,就地处决。游击队还事先写好罪状,到处张贴,署名为“豫陕游击支队”,以震军威,并警告敌人。

  就这样,这支游击队在毛河坚持斗争八个多月,迎来了卢氏解放的最后胜利。部队离开毛河那天,群众拿出保存多 年的陈酒、腊肉热情招待,并远道相送,难舍难分。新中国建立后,罗梦刚同志在武汉多次给毛河群众去信,并邀请他们到武汉旅游,时刻不忘艰苦岁月结成的革命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