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遗址
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庙底沟遗址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聚落结构的雏形。在它的东西两面都有壕沟相环,这些壕沟不仅具有防御性质,还具有防洪排水的功能。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和西部,在圆形的半地穴式和方形的浅地穴式房址之间,大量散布着窖穴和灰坑。陶窑也集中分布在遗址的西部,说明当时已有了专门的制陶作业区。植物考古的证据表明,这个时期粟和黍都是庙底沟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水稻和大豆所占比重有限,所以认为其农业结构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稻作为辅。此外还有一些野生植物,诸如野大豆、紫苏、胡枝子、藜等作为时令蔬菜、家畜饲料或是油料来源。据动物考古的数据分析,这一时期先民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以饲养家猪为主,偶尔也狩猎野猪、鹿科动物、鸟类,捕捞软体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个别灰坑中,出现了随意弃置尸体的现象,而且有的尸体明显呈挣扎状,说明暴力和冲突已经存在,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社会性质的某些微妙变化。
庙底沟出土的彩陶数量众多、绚丽多姿、图案繁琐、变化明快,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具有高超的手工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彩陶图案中特有的花瓣纹,更是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花卉纹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并称之为“华山玫瑰”。在古代“花”和“华”同音,所以以华山为中心的庙底沟遗址周边的“花”人群体,就是最早华人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