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罐

时间: 2021-10-29 来源: 接收征集科      [打印] [字体: ]

  关于庙底沟遗址的年代,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测试结果是平均碳十四年代为距今4556±26年。

  庙底沟遗址发掘后,考古界对该遗址和与其面貌内涵相近的遗址以及对这类遗址文化的命名和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最早被学者称其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于“庙底沟类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学术意义渐趋提高,有学者就建议改成其为“庙底沟文化”。目前,庙底沟文化已经被更多学者使用。

  庙底沟文化分布的区域主要在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这一带是其核心地区,代表性的遗址有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南交口、灵宝的西坡、北阳平、渑池的仰韶村、陕西华县的泉护村、西安的杨官寨、山西夏县的西阴村等遗址。

  上述核心地带的重要遗址,组成了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群,以它们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形成了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文化相似度最高、对后来文化影响最深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庙底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彩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辐射,东到海滨、西达甘青、南抵江汉、北越河套的广大地区,都发现了受其影响的彩陶,从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彩陶时代。这种影响是庙底沟文化扩散与传播的表现,所以说,庙底沟文化彩陶奠定了中国史前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史前艺术发展的一个顶峰。

  这种传播,实则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可。在这种前提下,逐渐以核心区辐射周边区,再从周边区扩散到边缘区等更大地区,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面貌极为相似的局面,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进一步成为稳定的同盟体。

  当然这种文化的认可也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影响的。正如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图案为五瓣花相连,形象生动地表述了这种互动。图案中相邻的五瓣花共用了一朵花瓣,明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象,暗示着这种影响是互相的,说明了文化是互鉴的,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庙底沟文化核心区所在的区域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演进的最中心地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庙底沟文化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庙底沟文化正如自己所选定的文化符号一样,以陕晋豫交汇地带为花心,逐渐绽放在华夏大地,并推动了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惠交融。在此基础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逐步崛起为光彩夺目的文明中心,成为中国之前的“中国”,这也正是庙底沟文化在早期中国文明行程中的作用。

  走进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抬头便望见以庙底沟独特花瓣纹饰为元素设计的巨型穹顶。

  庙底沟彩陶是最初的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最亮丽的标志。考古学家严文明盛赞:“庙底沟彩陶很厉害,影响很广泛,其他地区只要有彩陶就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他认为,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好比内圈花瓣;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东北等文化区,好比是外围花瓣。这样,就好像一个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像一朵花一样,花心和花瓣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保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持续发展而不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庙底沟之“花”有着丰赡的意蕴。这“花”是生命繁衍之花,是文化之花,是华夏之花,盛开在中国大地,成为华夏民族的来源和文化基因。

  据三门峡当地提供的资料报道,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目前陈列展出文物近4000件,其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是国内彩陶文物展出数量最大、类型最全、跨越考古年代最长的彩陶文化集合展示。

  黑、红、白的简单组合,造型和线条的斑斓变幻,泥土和烈火的久远融和……馆内丰富的展品彰显着先祖对三门峡最慷慨的馈赠。6000至5500年前,它们诞生在三门峡这片黄土之上,历经历史的烟云,百十年间在这里又重见天日。这些彩陶精灵构成穿越千年的时空走廊,摆在亲临者面前,就是无尽的故事,勾画诉说着史前时代的精神气质、时代面貌。庙底沟彩陶一器一绘,每件图案均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它的创造者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潮流达人”。鱼纹陶盆、红色陶钵以及渑池仰韶村历次发掘出土唯一完整的陶器月牙纹彩陶罐,在一排排带着残缺修复痕迹的展品中引人关注。残缺的陶片被重新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坦然呈现着历史的千疮百孔,但总有微光烛照着幽暗。

  绘彩写韵、丹青不渝,先民们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给我们留下恒久的心灵印迹和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