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延安

时间: 2022-01-30 来源: 编研科      [打印] [字体: ]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8 月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同仇敌忾。陕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强烈要求一致对外,抗日救亡。

  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陕县人民挺身而出,最先奔向抗日行列的是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他们告别亲人,离开故土,有的结伴而行,有的单独上路,同成千上万的全国爱国青年一道,“经历千山万水,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迫害,追求革命真理,奔赴延安”,决心为打败侵略者而战斗,为报效祖国而献身。

  陕县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有多少?据初步调查,计有40 余人,现分别简介如下:

  1938年4月,陕县西张村乡人马村青年王东亮、王学谦、刘玉琢、王龙熬等人聚集在一起,商讨抗日的办法,寻求救国的出路。他们的爱国思想是受到凡村小学进步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是参加抗日救亡夜校而逐渐树立起来的。恰在这时,张村街头出现了一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于是他们立即商定要到延安去,寻找八路军,并分别筹集盘费,定期出发。启程那天,王龙熬被家人挡住,未能成行,王东亮、王学谦,刘玉琢 3人结伴上路,当月到达西安,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经过几天的谈话、了解、考察,办事处接收了他们,并随即介绍他们到“西北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当时设在陕西泾阳安吴堡,主任冯文彬、副主任胡乔木)去学习。在青训班学习一个月毕业之后,刘玉琢返回家乡,王东亮、王学谦继续北上,由组织送入延安抗大,以后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抗日骨干。

  1938年6月,王东亮、王学谦到达延安抗大后,见到他们在凡村小学上学时的进步教师白兴亚(又名白文甫)、刘建造和另一进步教师也到了抗大。白兴亚、刘建造等在凡村小学教书时,公开在课堂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共产主义思想,驳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是王东亮等青年学生思想觉醒的启蒙老师。他们是继王东亮等人之后奔赴延安的。

  1938年5月,又一批失学在家的陕县爱国青年,为寻找抗日救国的出路,来到西安。他们一行5人,有吕玉秀(吕俊卿,王官村人)、燕平仲(陕州城内人)、刘立昌(交口村),郭临周(山庄头村)、张鑫(槐树洼村)。这5位青年,早在“七七”事变后即参加了陕县抗日救国后援会,曾出壁报、画漫画下乡宣传,为抗日救亡出过力。但他们总认为好男儿应当上前方,便商定到西安报考陕北公学(当时,陕北公学总校设在延安,分校设在甘肃省三水县,校长是肖克,在西安招收进步青年)。到西安后,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了解、考核,5人都被录取,吕玉秀分配到青训班学习,燕平仲等4人分配人“陕北公学”学习,随即分别入校。张鑫在赴“陕北公学”途中,因乘坐的汽车发生轮胎放炮被摔伤,到公学3个星期经组织动员返乡,学校派刘立昌护送,刘立昌将张鑫送回家乡后当即返校。不久,张鑫又介绍会兴爱国青年张树前往延安。这5位青年以后都在延安投入了抗日行列,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4月,当时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陕县西张村乡南阳村共产党员王建平回到陕县,通过秘密联系,宣传发动,将王建彤、杨恩胜、王邦虎、王天保等12个青年带往西安,转赴延安,参加革命。

  1940年3月,陕县在西安办事处工作的共产党员王建平第二次回到故乡,经他逐个发动,宣传教育,将关上村史杰、高学孝、高学忠、高云卓等6个青年带往延安,使陕县又一批爱国青年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除了上述五批爱国青年之外,陕县还有不少爱国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只身向延安进发,先后到达延安的有11人。

  周凯东,原名周发海,陕县西李村乡柳沟村人,1929年参加冯玉祥部队,1931年参加红军,编入红军第五军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6年到达延安。在抗日战争中,又屡建战功,历任八路军太行军区新一旅一团副团长、三团团长等职,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中多次抗击日军。1941年,在一次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毙日军50余名。1943年5月至8月,周凯东率部连续参加抗击日军的黎城战役和林县南战役。在林南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带头冲入城内,被日军击中,血洒疆场,遗体被安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李全德,陕县观音堂镇大延洼村人,1930年2月在湖南省西川参加革命,9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到达延安,1937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后编入八路军三五九旅,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历任党支部书记、八路军班长、排长、连长、大队长、团供应处主任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战役、战斗50余次,负重伤4次、轻伤几十次,6次立功受奖,被定为革命残疾荣誉军人。1953年被组织安置在牡丹江荣誉军人疗养院休养,1976年5月病逝于牡丹江。

  辛丰桐,东凡村人,1937年8月到西安七贤庄,经其兄之友人介绍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考取了抗日军政大学,于10月间到达延安,在抗大第二分校(驻陕北盘龙镇)学习一年余,毕业后分配在延安直属团任连指导员。后随部队调至五台山参加了对日作战,战斗中受伤入医院治疗后,经组织批准,返回家乡养伤。

  苏景威,又名苏兴,张茅乡杨村人,1935年在北京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任民先分队长。红军北上抗日到达陕北后,党组织选派民先骨干到陕北去,苏景威入选,先到西安,1937年初春到达延安,在延安入抗大学习一年,分配工作。1938年至1939年,先后任山西大同、怀左县委书记,中共怀左工委书记等职。离休前为四川省水利厅厅长。

  杨中良,张汴乡庙后村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6年10月到达延安,调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工作,1937年调太行山抗日,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抗日前线历时两年,于1940 年又调回延安,仍在总政治部工作。1949年因病退伍返里。

  刘荣,张茅乡南头村人。1937年春,年仅17岁的刘荣便到达陕北,参加了红军,担任了红军前敌宣传员。同年秋,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在延安白求恩医校和八路军、解放军中历任团、师级要职,后任赤峰军区政委。1969年病逝。

  王建平,宜村乡南阳村人,1933年即投入抗日第一线,参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后因共产党嫌疑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入南京监狱。1937年国共合作时,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被派到云阳青训班学习。1937年11月到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华日报西安馆经理。1940年由陈云介绍到中央党校学习,后调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副官等职。1942年8月,因病由组织批准回家治疗。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时受县委指派在敌占区做伪军工作并收集情报。解放战争时期在县参加了游击战争,任县大队第二大队大队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含冤病逝,1979 年平反。

  高水堂,又名高石命,西张村乡后关村人。1938年春只身到西安找到表兄王建平(当时王在西安新华日报馆工作),经王介绍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干炊事员。1939年冬,调至延安,先后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中央行政学院、西北财经办事处等单位工作或学习。1944年底随军南下,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组织分配其任陕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粮科副科长。1945年5月,“王彦事变”后回家。

  高士杰,西张村乡关上村人。1938年7月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工作。1939年到延安,曾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工作,后到延安抗大学习。解放后调东北工作,离休前任辽宁阜新矿务局局长。

  张永周,张湾乡芦村人。1938年在陕县张汴岳庙小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队员,年底即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陕县二区区委委员。1940年2月,奉上级组织指示,前往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报到,由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护送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转赴延安,在延安中央印刷厂当排字工人。1945年分配到太岳抗日根据地,历任警卫连副指导员、豫西工委交通员。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县转战,历任区长、中队长等职。解放后,先后在河南省军区、武汉军区工作。1981年以副师级待遇离休,1987元月病故。

  蔡迈轮,又名蔡恒俊、高夏,陕县大营人。1935年冬,在北平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爱国运动。1936年3月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先”,并任小组长。“七七”事变后返乡抗日,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1939年1月任中共陕灵地委书记。后因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省委为隐蔽干部,将他调到宜洛地委做地下工作。1941年,奉上级指示撤往延安,先后在抗大、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后调任中共河南省委任秘书(时省委驻陕北马拦镇)。1944年12月,奉调参加干部大队,随军回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任陕县县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共豫西工委宣传委员、陕县县委书记、陕州地委宣传部长及中共郑州市委秘书长、组织部部长、纪检委书记。1954年后任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和厅长、中共中央中南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河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兼厅长等职。1983年4月病逝。

  赵群一,又名赵立命,陕县大营镇赵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陕县二区区委书记,陕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39年10月任中共陕灵地委书记,后因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省委于1940年1月将他调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2月调任中共南(阳)唐(河)中心县委书记,10月调任宜洛地委书记。1941年6月,奉组织指示撤往延安,他化装成卖小鸡的商人徒步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越过封锁线,胜利到达延安。9月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任中央党校二部14特别支部书记,并参加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抗战胜利后,调中共太岳区党委工作,历任区党委政研室研究员、三地委城工部长等职。1947年8月,随陈赓兵团渡过黄河,参加解放陕灵等战斗,历任中共豫陕鄂一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后任中共陕州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在反“右派”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6 年平反后,历任河南省机械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1983年离休,1990年5月病逝。

  陈岘,陕县大营镇五原村人,1938年奔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革命后任办事处特务长。1943年奉调奔赴延安历任中央医院、野战后方医院、西北军区第三陆军医院总务处副处长、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第九汽车团政委、223部队政委、军代处处长等职,1982年离职休养。

  陕县的爱国青年,除奔赴延安者外,还有马德华、杨天合、孙振方、兀宽才、赵印方(赵国华)等人,到华中抗日前线参加了新四军。他们的情况分别是:

  马德华,参加新四军后改名刘德明,张汴乡窑底村人,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张汴区委书记。1940年2月,奉豫西省委指示,县委将他和杨天合、孙振方、赵印方(赵国华)兀宽才等部分党员骨干送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由洛八办将他们秘密送到新四军五师(即彭雪枫部)。从洛阳到华东抗日前线,他们长途跋涉半个多月,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在抗日前线,他们一方面随军作战,一方面进入延安抗大四分校(时驻在永城新兴集)学习。毕业后马德华被分配到豫皖苏区泗南县,任县委委员、社会部长兼公安局长,主要与日、顽进行艰苦持久的反顽斗争。抗战胜利后,马德华被调到东北开辟新区,任黑龙江省肇源县委书记,负责接收日伪反动政权。一次在肇州地委开会中,突被日伪武装包围,逮捕入狱,马德华在狱中宁死不屈,被敌人杀害在邹文屯,后该村以烈士名字命名,改名德明屯,并立碑纪念。

  赵国华,原名赵印方,陕县大营镇赵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张汴区委委员。1940年2月,奉组织调动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转赴新四军四师,历任新四军四师机要员、政治指导员,随军负责参加对日、伪、顽作战的情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豫皖苏区第三军分区、第六军分区机要员、机要股长,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部机要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分区机要学校大队长、教育科长、中央军委空军十二航校理训处政委、政治部主任、空军政治学校训练副部长、政治部主任、十三航校政委等职。1981年3月离职休养。

  孙振方,陕县张汴乡南营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奉党组织指示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被安排奔赴豫皖苏区的新四军五师,参加到前线的对日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被编入陈毅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即第三野战军)一纵队任作战科长。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光荣牺牲,被华东三野批准为革命烈士。

  兀宽才,陕县大营镇兀家洼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被组织选送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随即转赴新四军五师抗日前线,参加对日、伪、顽的战斗。抗战胜利后调任豫皖苏区工作员,在反顽斗争中光荣牺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杨天合,陕县张汴乡段桥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段桥村党支部书记。1940年奉组织指示,奔赴新四军抗日前线,在对日作战中,下落不明,组织认定是被日伪杀害,为国捐躯。

  陕县人民以敬佩的心情,在追忆奔赴延安爱国青年的同时,也同样敬佩奔赴新四军抗日前线的勇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