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沟|孙勇

时间: 2022-10-09 来源: 河南思客微信公众号      [打印] [字体: ]

  01

  嵩山大峡谷的入口处,有一个名字听起来很文艺的村庄——韵沟。这里的石头能够发出有节律的金石之声,还是这里的人们爱好朗读,养成摇头晃脑背诵古典诗词的习惯?

  对韵沟的好奇与猜想,洒下一路秋高气爽。

  站在高处向沟谷俯瞰,韵沟像一条特别定制的翡翠项链,摆放在植被铺底、秋色做帐的嵩山峡谷。闪烁着耀眼光芒的韵沟,在谷底熠熠生辉,令人向往。我甚至情不自禁地伸出双臂,欲揽其入怀。

图片

  走进韵沟老街,石头铺就的路面与石块垒起的窑院,重启了我这个生活在平原村落的农村娃,对山村居住条件的新认知。我去过不少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的小山村,这些小山村的房屋,大都是以不规则且大小不等的原始鹅卵石,再浇筑些建筑材料堆砌而成。韵沟房屋的建筑材料,人工雕琢的痕迹依稀可见。条形状、正面向外凸凹不平的洪积砾岩,一整块一整块,码砌齐整,严丝合缝,诉说着韵沟村民做事创业严谨规矩的踏实民风。

  这些依靠土崖挖掘而成的靠崖窑,是韵沟村韵姓先民的智慧创造,最早的石头拱券靠崖窑,还保留着明代洪武年间的缩影呢。

  我伸出手,抚摸还散发着明朝洪武年代温度的石头墙,想那韵氏家族初到巩义,在杜甫曾经生活过的站街逗留了几个月时间,经过考察,最终选择韵沟为栖息地,把家族的全部希望寄于韵沟,可见韵氏家族,有着让人难以琢磨甚至不可构思的传奇故事。或者韵氏家族根本就不姓韵,它暗含着某种生存策略,如洛阳魏家坡清代高官的魏家,把魏姓改为谐音“卫”姓,以防万一家族失势,朝廷出兵,而躲避株连九族的残酷现实。

图片

  韵,即韵味或韵律。韵氏一族,从大槐树搬迁到巩义之前,家族一定威名显赫。我不敢猜想韵家如《红楼梦》贾府那样富足、奢侈、热闹,但我敢大胆推测,在搬迁到巩义之前的韵家,生活日常,一定有锦衣美食、艺妓歌舞。

  韵沟老街上一家全石头窑院墙壁上,那几个凹陷墙壁或凸出墙面的拴马石孔,很能让人幻想出韵姓族员扬鞭催马,或骑射习武,或丛林寻踪的生活场景。

  行走在用石头架构出来的老街道,周围的岩韵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石头路面,石头围墙,石头拱券,石头台阶,石头阶梯,石头门楼,就连从房顶伸展出来的长条形排水凹槽,大都用石头凿挖而成……

图片

  我被石头簇拥着,甚或颠簸着,仿佛听见,已经腐朽透风的木板大门脚轴,摩擦石头“吱呀吱呀”的声响。声响过后,一个身着明朝服饰的女子,右手撑起一把油纸雨伞,左手撩起皱褶攒花的裙摆,抬脚迈出石头砌就的门槛,款步轻盈地与我擦肩而过。

  我痴了。我的目光追随女子而去,眼睁睁看她拨云撩雾。她那双“三寸金莲”,看似轻若虚无,在我的耳朵里,却有节律地敲打着石头筑起的阶梯,脚步沿阶而下,每迈出一步,都声震韵沟,扎扎实实地,踩在我的心坎上……

  02

  韵沟人不仅以老街道的石头靠崖窑院示人,他们更看重的,是现在生活进行时。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痕迹,以及带有神秘色彩和文化气息的传奇人物或故事,韵沟人把它当作村庄厚重的文化背景和温润底色。

  一切缘起韵家,一切又归于韵沟。

  无论生活方式如何变幻,韵沟之韵,根深蒂固。一茬一茬的韵姓人家,从石头里走出去,就像韵沟今天精心打造的高端民宿“山谷·觉醒”。觉醒了的,是韵沟人家,还有沉睡了亿万年的嵩山石头以及花草树木。

  站在贯穿韵沟村的柏油马路上,如果不用心观察,很难看到韵沟之初韵家的靠崖窑院,映入眼帘的,大都是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小洋楼或联排别墅。最惹眼的,当数2021年7月特大洪水过后,由政府出资,为韵沟受灾严重的19户人家重建的19套不管是建筑面积还是房屋结构都一模一样的别墅。别墅蓝色的琉璃瓦房顶,在铺满格桑花、野菊花甚至南瓜花、红石榴五彩缤纷的嵩山沟谷里,如同韵沟秋色,梦幻般渲染。

图片

  韵沟人爱做梦,韵沟人的梦,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在河南省档案馆的帮扶下,韵沟人不仅极力发挥“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积极吸纳域外的新生事物到韵沟。比如“净水材料”,它本该属于水质受到特别严重污染地区人们应该考虑并由此产生的事物,常年吃喝纯净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优质山泉水的韵沟人,大可不必把“净水材料”当作韵沟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产品,且发展成龙头企业。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就让我联想到日常吃大米的四川人,在全国各地成功创办起新鲜面条制作坊一样,让人觉得好奇。有些事情,就是这么耐人寻味。看来,韵沟人不囿于个人的眼光,也没有固步自封地按照常理去思考问题。

  站在中岳的高度,吸收嵩山的灵气。韵沟人把眼光放到更加宽阔的地域空间看待事物,结出了更加广度的、思想的、能量的果实。

图片

  一个1600人的小山村,从省级贫困村,经过短短几年的对口帮扶,脱贫致富,翻身一跃,成长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生态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等等。还招商引资1.2亿元,建设几家高端民宿酒店,引入民宿餐饮、中药养生、教育研学培训等新产业;韵沟人还因地制宜,发展千亩连翘、千亩药材种植基地。

  韵沟人的钱包鼓起来了,不再为解决温饱操心了,韵沟人的梦想实现了。

  韵沟人把红色的辣椒串或金黄的玉米棒悬挂在屋檐下或窗棂上后,掂着板凳,走向院落里那棵已经眼花耳聋的古树木,凉爽的秋阳刚好越出山头,韵沟人背靠着古树木,山风捧着花香涌进院落,韵沟人一边用爬满老茧的手从玉米棒上剥离玉米粒,一边心怀惬意地跟邻家二婶隔着墙头拉家常。

  03

  在爬山的路上,陪同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帅辉不止一次提到山中有片芦苇,说这片芦苇是村民发现的,言语之中,透着兴奋和富有。

  远远地看见那片“芦苇”,在野菊花、格桑花的陪伴下,跟着山风摇摆起伏。逆光中,“芦苇”的叶子和苇絮,泛起透明的光泽,引无数过客驻足留影。省直文联主席殷江林查寻资料后说,那片“芦苇”实为“芒草”,我曾误断它是霸王草花呢!

图片

  在韵沟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但看到了韵沟人为了生计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也看到了韵沟人从容享受生活的精神状态。

  石头,对生活在嵩山峡谷的韵沟人来说,是不计成本的建筑材料。拿石头作为艺术建筑的主角,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柔软起来,鲜活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

  村口的地标性建筑“美丽韵沟”,是由全石头垒起来的四个错位的拱形窑券组成,黑灰色的玄武岩厚道沉实,彰显着韵沟人的坚强毅力和自信勇敢。

  石头艺术建筑在村里随处可见。如大型照壁的壁面,是由黄色石头作背景,薄薄的青色石头,一块一块,从照壁的底座向上叠加,生长出一棵包含韵沟特色,既苍劲有力,又生动鲜活的“迎客松”。

  韵沟人还以路边的崖壁为基础,在千层饼一样的山体上,凿挖出一条绝壁长廊。长廊的一头,遥遥延伸进峡谷隧道,长廊的另一头,连接着香火袅袅的庙宇,目光沿着长廊行走,恍若身处诵经禅境,远离红尘的心绪,安静下来了,松畅起来了。

  韵沟村红泥堂创始人赵恩民的作品,就摆放在巨石下的石头路面上,红色的泥人中,有骑着电动车头上蒙着红方巾的少妇;有下地干活归来,一起扛着一棵朽木,行走在石板路上的夫妇;有臂弯㧟着柳条编织的篮子,篮子上盖捂着笼布,给在隧道施工的家人送饭食的妇人……栩栩如生的红色泥人,温暖着冰凉的石头,嵩山峡谷,因红色泥人而充满柔情蜜意。

图片

  在韵沟的河床上,一种叫巨砾岩的石头映入眼帘,它与济源小沟背峡谷的“杂面馍”石头十分相似。韵沟的巨砾岩,大的如小山包,小的似柴鸡蛋。巨砾岩看似由一个个鹅卵石搅拌浅红色石灰岩挤压形成,其实,它是熔岩蹿出地面冷却后,自然形成的别具一格的岩石。这些巨砾岩,安静地站在韵沟的河床上,无声地陪伴着韵沟人,欢喜着韵沟的欢喜,幸福着韵沟人的幸福,梦想着韵沟人的梦想。

  为了丰富精神食粮,韵沟人还拿出家里的部分老物件、旧农具充公,把腌咸菜用的高领陶瓮、陶罐、水缸、瓦片、牛车配套工具、瓷瓶、瓦碗等镶嵌在景观墙里;石磨盘、碓碓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镂空雕花陪嫁木箱……透过这些老物件,很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味物资匮乏时代的影像,暖暖的年代感涌上心头,乡愁的味道不断扩散,情感随着思绪走向遥远。

图片

  武术学院的孩子们,在武术教头的带领下,传承着韵氏家族习武防身的秘籍;蜡染工作室的主人,把大自然的原始色彩,钻研进一块布料,大地的轮廓、江河湖海的形象,在这里汇集成林;文化广场上,上了年纪的韵沟老人,戴上3D眼镜,笑呵呵地观看3D图画……

图片

  墙体彩绘也很亮眼。城里头路边的配电箱体彩绘,大都是树林和小鸟,反映的大都是市民向往的自然风景。韵沟人没有把高楼大厦印上墙壁。韵沟人就地取材,把老牛耕田的场景、公鸡闹晨的热情、拖拉机收秋的喜悦、辣椒串玉米棒搬到机井房的墙体上、崖壁上,把乡愁的韵味,滋润进生活日常。

图片

  晒秋,应该是韵沟人的一大才情。当我看到房顶满满黄澄澄的玉米粒、满树枝红彤彤的山楂、把枝条压弯了腰的柿子、针线串起来的红色辣椒串以及藏在绿叶丛中那一枚枚饱满的山核桃,它们既是韵沟人的小零食,也是韵沟人装点容颜的“珍珠玛瑙”。

  秋,在韵沟还没有走得太深,韵沟的红叶,头上系着绿色的棉方布,隐藏在原始森林。杨树的叶子还没有泛黄,绿色的嵩山峡谷,还看不到油画般的壁画作品。

  走出韵沟,当我遗憾地回头再看一眼时,那个身着明朝服饰的女子,从细雾中走出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篮,竹篮里满满的各种颜色的野菊花,左右晃动的油纸伞,一串露水跌落,打湿了女子摇摆出伞沿儿的发辫……

  (2022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