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收硕果丰——河南省档案馆2023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纪实
2023年新春伊始,炮竹的硝烟味还未散去,河南省档案馆就开始谋划全年宣传工作以及第16个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结合年初制定的2023年度工作要点,以及上半年省委中心工作、本馆重点工作、重要时间节点,制定出台《河南省档案馆2023年国际档案日活动方案》。务实的兰台人相信只有春天深耕细作,芒种后才能收获满满。
2022年底,河南省档案馆在梳理馆藏时发现了袁隆平父亲袁兴烈先生在河南工作期间的档案。2月17日,省档案馆通过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袁老家人取得联系,沟通档案仿真复制件赠送事宜;2月24日,省档案馆与河南卫视大象新闻中心召开宣传工作沟通会,随后制定了《河南省档案馆馆藏袁兴烈先生档案宣传征集工作方案》。至此,河南省档案馆2023年度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一、“跨越77年时空的纪念”
2023年5月2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刊发文章《跨越77年时空的纪念|河南省档案馆发布袁隆平父亲工作档案,仿真件已送给袁老家人》。
5月17日,长沙,晴天万里,碧空薄云,省档案馆一行3人与河南卫视大象新闻摄制组,赶赴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将馆藏的袁隆平父亲袁兴烈的档案仿真复制件,和省档案馆收集整理的袁隆平在豫活动影集交付袁隆平夫人邓则女士及其子袁定阳(现任研究中心副主任)。77年前,袁兴烈先生在平汉铁路管理局工作,填写下的这份《交通部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员工家庭概况表》,成就了“跨越77年时空的纪念”。
为做好本次宣传活动,省档案馆组织相关人员对袁隆平生平进行专题研究,结合袁隆平在豫活动情况,确定了新闻采访路线和影集收集方向。工作组两下信阳,3月采访时任信阳市农业局局长的齐城,并形成口述档案;4月采访现任商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敬东(袁隆平视察商城杂交水稻情况时的农技人员)。同时,3至5月间先后向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商城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和个人征集袁隆平在豫照片。
5月21日,河南卫视《对话·中原》制作26分钟专题节目《袁家三代的河南情 家国情》,当晚河南新闻联播以3分9秒的时长报道了档案发现的情况;5月22日,袁老逝世两周年之际,河南卫视和河南日报全媒体平台推送档案发现信息,短视频上线仅三小时点击量破亿,相关词条同城热搜第一,信息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和学习强国平台先后编辑发布。
这是一次成功的“档案+人物+媒体”的尝试,档案部门挖掘档案,研究人物,媒体专注专业,构思新闻,真正实现了业务上的强强联合,取得了较好社会宣传效果,也为2023年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开了个好头。
二、“打卡档案里的河南”
2023年5月30日-6月1日,《河南日报》刊发《拂晓报》系列文章《穿越战火的“镇馆之宝”》《重现难忘的红色印记》《省档案馆向河南日报社赠送<拂晓报>仿真件》;6月9日,《河南日报》刊发专题组文《打卡档案里的河南》,视频号推出《云游省档案馆》短视频。
5月10日,河南日报社社长刘雅鸣一行来到省档案馆参观,馆长李修建全程陪同介绍。刘社长在《拂晓报》前长久驻足观看,她说:“在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仪式专题党课上,《拂晓报》的故事令大家印象深刻”。参观结束后,双方商定在6月1日河南日报社社庆当天,省档案馆赠送《拂晓报》仿真复制件,并就档案故事挖掘、档案人物讲述持续开展深度合作。
借此机会,5月12日,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联系并带领河南日报社记者参观新馆,经过几天的反复沟通和资料确认,17日,河南日报社总编室制定了《6·9国际档案日报道方案》,安排时政新闻部、全媒体编辑部、出版部等三部门协同配合,并分别选定了“打卡档案里的河南”作为纸媒报道主题和“云游”作为新媒体报道主题,采取双渠道并行的方式开展国际档案日宣传报道。
“打卡档案里的河南”组文刊登在6月9日的《河南日报》,作为国际档案日纸媒专题报道版面,选取了省档案馆重点馆藏《拂晓报》、焦裕禄木刻组画、常香玉慰问志愿军照片等三份档案,通过“档案介绍+人物采访+报社评论”的方式,深入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与档案的价值,专题报道被选送进入《豫政周报》进行重点推送。“云游”主题短视频发布在河南日报视频号,重点推出“档案看河南”固定陈列展云展厅和中福公司史料展虚拟展,通过VR、AR、虚拟人象、真人入镜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使档案展览呈现方式更加多元,投送方式更加直接,观展途径更加便捷,受众范围更加广泛。
三、“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2023年6月5日,河南卫视大象新闻《青听》栏目专访省档案馆馆长李修建。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这句话李修建馆长在《青听》专访时说了五次,分别是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亲笔拟写的分组名单、习仲勋长葛调研时给时任省委书记吴芝圃的书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干部履历表、“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降薪申请和抗日名将彭雪枫将军创办的《拂晓报》。当然,有着368个全宗、101万卷(件、册)档案资料的河南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远不止这些。
专访中,李修建亲自带领记者们进入特藏室,如数家珍地讲述每一件馆藏珍品档案背后的故事,讲到习仲勋的调研报告时,他介绍道:“1961年,习仲勋副总理带领12人的中央调查组来到长葛实地蹲点调研153天,带领全县人民抗旱、发展粮食生产,反“五风”纠正“左”倾错误,并前后给中央提交了十几份报告,对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风整社、转变作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当前主题教育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青听》专访在6月9日通过河南卫视大象新闻客户端播出,单日点击量达6万多,栏目制作人欣喜地打来电话说:“我们这一期节目创了流量记录,真是没想到,看来大家对档案和档案馆的兴趣远比我们想的要大。”
四、“从捡毛栗子壳开始的档案仿真复制”
2023年6月9日,河南卫视大象新闻客户端推出《国际档案日带你近距离观看档案是怎么仿真复制的》《一份档案的仿真复制件制作,从捡毛栗子壳开始?》《档案仿真复制的三个“利器”》等三条短视频。
记者来到省档案馆开展探馆活动时,进入省档案馆修复保护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向跟班学习的市县馆档案工作人员讲解红色档案修复技术。一份份破损泛黄、字迹斑驳的档案,经过工作人员一道道修复工序后,破损修补、字迹加固、显色度提高,托裱后纸张韧性增强,一件件老旧档案焕发了新生。馆藏重点档案《拂晓报》的修复引起了记者们的兴趣,由于报刊是双面字迹,原本的单面托裱技术会使档案增厚,纸张透光性变弱,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几十种纸张当中进行了上百次的对比实验,最终选定了三桠皮纸,经过自制的毛栗子水多次染色后的三桠皮纸薄如蝉翼,双面粘贴后与档案原件纸张厚度和透光性十分接近,记者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了这神奇的一幕。
2022年,经过前期对全省市县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破损情况的摸底调查,河南省档案馆申报了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开发项目《河南省红色档案抢救与修复》,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修复全省红色档案12万页。目前,已经修复了31560页,并开展了濮阳、商丘两期跟班教学,每期跟班教学为期两周,手把手培训市县档案馆技术人员2-3人,学习结束后学员可以独立完成普通纸质档案的修复。
6月7日,省档案馆公布了一批开放档案目录,主要涉及馆藏中福公司档案,该批档案也是完成修复和数字化后经过鉴定向社会予以公布的。近期,河南省档案馆正在筹备开展一次档案捐赠仪式,计划征集进馆一批红色档案,部分档案也需先行修复再消毒入库。
五、“坐着专列打卡省档案馆”
2023年6月9日,《河南日报》视频号推出《坐着专列打卡省档案馆》短视频。
前两年,省档案馆针对国际档案日开展哪些活动专门进行了线上调研和电话咨询,城市地铁宣传因人流量巨大、信息传播速度快进入了省档案馆的视野。今年初疫情刚过,省档案馆在谋划宣传工作时,就研究通过了开通档案专列、开展站内宣传的地铁宣传活动方案。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沟通,选定了连通新老馆、途经郑州两个火车站、连通东西大学城的郑州地铁一号线作为专列线路,采取整列半包车厢上刊宣传画的方式,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车厢内宣传活动。宣传画的设计取红蓝两色,“红色向党”,寓意党领导档案工作,“蓝色向档”,寓意兰台历史悠久。整体设计突出第16个国际档案日宣传主题“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背景取自书画名家专程为河南省档案馆新馆建成所作的《金匮石室赋》和《春风又绿黄河岸》书画作品。文字部分主要展示了河南省档案馆简介和档案工作宗旨,传播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民生、践行存史资政育人的使命担当。6月9日当天,省档案馆在郑州地铁紫荆山站内组织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工作人员向往来乘客分发宣传册和档案文化扇,并登上档案专列宣介省档案馆工作职能,进一步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同时也为社会各界研究查考、参观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0113次档案专列自5月16日上线以来,已安全运行20多天1万多公里,运送乘客一百多万,并多次配合媒体宣传报道活动。“河南档案”公众号新增粉丝近1500人,平时单日阅读量150左右人次的公众号,由于各项宣传活动的密集开展和地铁专列的上线运行,在袁隆平父亲工作档案信息发布两天后的5月24日阅读量达到1192人次,国际档案日活动发布两天后的5月11日阅读量达到1095人次,极大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度。
河南省档案馆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总结收尾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截至目前,国家及省内外主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合计发布视频、图文类宣传报道30余篇,点击量、阅读量累计达亿次,达到较好的宣传、发动、教育、引导的作用。活动进行之际正值全党上下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之际,陆续有新闻媒体发出宣传报道意愿,部分省内外兄弟档案馆也发出调研交流函件,“档案+宣传”的合声正在逐渐唱响中原大地。